
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09-26 22:40:50 点击量:
网球联赛,ATP赛程,WTA积分,网球直播入口,网球世界排名,四大满贯赛/实时更新全球网球联赛2025赛程、比分、排名及直播,全面覆盖ATP男子联赛、WTA女子赛事、四大满贯及国内网球比赛,为中文网球迷提供权威资讯与竞猜预测支持。缺水的“望天田”种成旱稻高产田,藏在深山的老茶树产出“金叶子”,农田托管帮农户省成本、提效益,山鸡养殖育出生态循环链……
这样的鲜活场景离不开惠州一群扎根乡土的“土专家”。他们虽深耕种植、养殖、农业服务等不同领域,却都以技术创新打破传统瓶颈,以抱团共享带动农户增收,他们不仅守护着一季季丰收,更成为推动惠州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在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走近几位“田秀才”“土专家”,倾听他们用多年沉淀的技术与经验守护丰收、带动致富的故事。
站在惠城区汝湖镇仍北村的稻田边,惠州市茂农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畅新望着绿油油的稻田,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今年种下的旱稻,产量可观,预计亩产超千斤。”这位深耕田间10多年的“土专家”,用创新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农民的奋斗篇章。
王畅新(右一)在农技部门支持下,扩大旱稻种植面积,示范种植水稻新品种。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摄
2014年,王畅新在机缘巧合之下,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村里种植甜玉米。他牵头成立合作社,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初期因缺乏务农经验,盲目跟风种植让他栽了不少跟头,但他没被困难击退:一边主动学习农业技术,一边虚心向专家请教,逐步摸索出适合本地的种植模式。几年打拼后,他还带领社员们走上水稻、玉米的高端种植管理路线。
“农业要高质量发展,科技强农是关键。”王畅新深有体会。在汝湖镇仍北村周边,曾有部分丘陵地因缺水沦为撂荒地,传统水稻种植不仅成本高,收益还低。2023年,王畅新在农技部门支持下,大胆尝试旱稻直播技术,在20亩荒地上试种节水抗旱水稻品种。“当时很多人觉得旱地种稻是异想天开,但我们用新型精量气播机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种,三个月后竟亩产湿谷超千斤!”回忆起首战告捷,王畅新仍难掩激动。
这项技术颠覆了传统种植模式:无需育秧移栽,不仅节约灌溉用水量,还能提升肥料利用率,种田成本每亩节省大约300元。去年,王畅新将旱稻种植面积扩大至200亩,并引入无人机监测土壤墒情、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补水,实现从“望天田”到“高产田”的华丽转身。今年,他继续种植两造旱稻近500亩。
目前,王畅新已发展合作社社员20名。他积极探索“科研+基地+农户”模式: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示范种植多个品种,还推荐、指导同村农户种植,帮助他们销售产品。
作为惠城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惠城区十大农业状元”、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王畅新不仅是技术带头人,更是社会化服务实施主体。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他的玉米地和水稻田成了周边农户的“示范课堂”,新技术、新品种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田野,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秋分时节,惠东县白盆珠镇横坑村的千亩茶园依然绿意盎然,蒋土林穿梭在茶丛间,仔细察看今年最后一茬秋茶的长势。这个1994年出生的“新农人”,既是惠东县人大代表,也是惠州市山水云间茶业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更是当地茶农口中带着大家种茶增收的“土专家”。
蒋土林注册“三里路”“横坑五指嶂”等品牌,并在惠东开设了奶茶店,让年轻人以新颖的方式认识横坑茶。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摄
蒋土林对横坑茶的情结,藏在三代人的茶情里。“童年记忆里漫山遍野的野茶树,让我对家乡茶文化有深厚的情感。”自爷爷奶奶辈手工炒茶起,横坑茶的甘香便刻进了他的童年记忆里。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看着漫山的老茶树和守着茶园却难增收的乡亲,他下定决心要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横坑茶走出大湾区。
过去,横坑茶虽有400多年种植历史,却因种植零散、缺乏标准化管理,产量低且卖不上价。蒋土林牵头整合800亩核心茶园,坚持生态种植——单株培育、不修剪古茶树,每年仅11月施一次有机肥,哪怕产量比普通茶园少一半,也要保住茶叶的天然甘醇。此外,他带着团队改良工艺,将传统手工炒茶技艺升级,把炒制时间延长至8小时,让茶叶不用冷藏也能锁住香气,泡上10次仍有余味。
为了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他注册“三里路”“横坑五指嶂”等品牌,喊出“一杯拥有自己茶园的奶茶”的口号,在惠东县城开设首家拥有自有茶园的奶茶店,以更新颖的方式让年轻人认识横坑茶;尝试开拓线上渠道,在抖音运营店铺,让更多大湾区消费者知道横坑茶;积极对接基地与学院,推动横坑茶申报地理标志,把客家炒茶的非遗技艺搬进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在蒋土林的带动下,横坑茶取得了有机认证、SC认证以及广东省“菜篮子”基地认证,年产量达4万斤,2024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120余户茶农户均年增收约3万元。这些高品质的茶叶,瞄准中高端礼品与健康消费市场,成功打入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精品茶馆。曾经荒凉的横坑村,因茶园重焕生机,过去信号不通的深山,也因他奔走协调建起了信号塔。
丰收时节,茶农们捧着炒好的茶叶笑开了花,蒋土林却没停下脚步。他计划未来三年完成“圳品”认证,进军高端渠道;开发茶衍生品,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打造“采茶-品茶-民宿”的茶旅线路,让横坑村从“产茶村”变成“茶文旅目的地”。
20多年来,惠州市裕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运斌,从一位扎进七彩山鸡养殖的“门外汉”,成长为带动百余人探索农业创业的“领路人”,不仅守住了“生态优先”的初心,更用技术传帮带,让丰收的喜悦漫过乡邻的田埂。
不顾亲友疑虑,黄运斌与妻子叶伟兰携手开启七彩山鸡养殖时,便把“生态”刻进了养殖底色。“搞养殖不能只图产量,得让产品吃得放心,还得给土地留余地。”他坚持用天然谷物搭配本地青绿饲料喂养;鸡粪不随意丢弃,经发酵腐熟后输送到周边果园、菜地,化身有机肥滋养作物,慢慢织就“养殖产粪—粪污还田—种植馈养”的小型生态循环链。靠着这份坚持,他的山鸡因肉质紧实、无药残,逐渐打开销路,2012年央视《致富经》以“一地鸡毛变财富”为题报道其故事后,更让这份生态养殖事业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火了之后不是想着自己赚更多,而是觉得该把好技术传出去。”黄运斌说。夫妻俩牵头开办公益培训班,从山鸡的育雏温度控制、疫病绿色防控,到生态饲料配比,把20多年摸索出的“土经验”倾囊相授。6期培训班下来,200多名学员从全国各地赶来,其中10多人学成后返乡开办农场,跟着他走生态养殖路。周边农户更成了直接受益者,村民跟着他学技术、搞养殖,山鸡出栏价比普通养殖高两成,亩均增收超2000元。
随着生态养殖规模扩大,黄运斌琢磨着让“生态”产业链更长、更活。发现客户用山鸡羽毛制作羽毛画后,叶伟兰主动拜师学艺,把原本废弃的羽毛变成文创产品,让山鸡的价值从肉质延伸到羽毛;夫妻俩还开起新型农庄,依托生态养殖场打造“观鸡群、学养殖、做羽画”的研学路线,游客既能体验捡鸡蛋、配饲料的农耕乐趣,也能通过羽毛画手工课感受乡土文创的魅力,农庄还顺带帮周边农户代销米、果等农产品,让生态红利辐射更广。
“我没什么高学历,就是认准‘扎根’二字——扎在生态养殖里,扎在带乡亲致富里。”如今的黄运斌,仍常泡在养殖场察看鸡群长势,也常接待来取经的创业者。他计划下一步扩大生态循环规模,把“养殖+种植+文创+研学”的模式做得更实,让更多人借着生态农业的东风,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了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让种田变得省时省力又高效。”近年来,惠州市广博大种植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钟庆云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共享丰收喜悦。
钟庆云(右)积极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助力“土专家”“田秀才”培育。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在投身农业以前,钟庆云在一家印刷企业工作,由于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且“看着一些田地荒废了”,便回到家乡干起农活。几年下来,她不仅成长为合作社理事长,更以农业生产托管为抓手,化身为农户的“田保姆”。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农户将农田进行托管,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来完成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也被形象地称为农户的“田管家”。
“合作社以玉米、水稻种植为主,涵盖茶叶、蔬菜、柑橘等系列粮食和经济作物。”钟庆云介绍,合作社通过聘请多位农业拔尖人才、资深农艺师等组建高水平的专业服务管理团队,不仅自有多种农机设备,还整合机手自带农机具,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在博罗县搭建了县镇村三级协同服务体系,形成了“联合社+服务主体+农户”的服务模式。
通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托管模式,合作社为本地种植大户、农户提供育、种、防、收等托管服务。同时,还实行了“五个统一”的运营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统一产品销售,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钟庆云和广大社员的努力下,合作社以“联合经营扩规模 服务增效保收益”为特色,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四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她本人获评“首届广东省农业生产最美生产托管员”“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等称号。
“开展粮食生产离不开机械化耕作,也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特别是粮食生产托管的推动。”钟庆云建议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提高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壮大农民合作社事业,她将努力当好“田保姆”,不断探索创新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模式,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